欢迎来到2026上海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! 上海展 北京展 深圳展
媒体中心
当前位置:首页 >> 媒体中心 >> 行业新闻 >> 浏览
媒体中心
行业新闻

2026上海医疗展 全链条支持但“不撒钱”,上海如何发展高端医疗器械

时间:2025-10-23 14:38:34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点击:

今年九月,上海发布《上海市促进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全链条发展行动方案》(以下简称“《行动方案》”),引起行业关注。

“器械产业总体业绩正在承压,卡点有好几个,技术、审批、支付等等。”一位产业观察人士称,不仅是创新药,高端医疗器械的发展同样亟需“全链条的支持”。

为此,《行动方案》从研发、临床、审批、应用推广、培育高能级企业、构建产业生态、推动国际化七个环节,支持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的全链条发展。

不同于创新药有国务院文件在先,这一次上海关于高端器械发展的《行动方案》,“地方原创性”较强,而且并不像此前上海的创新药方案那样涉及具体补贴。

对此从业者表示,虽然业绩正在承压,但医疗器械企业往往已有较为稳定的营收和净利,其当下痛点并不在于融资“输血”,而是要进行高端化转型和创新能力建设。这份全链条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发展的方案由上海市率先提出,定位较高,与其城市特点和发展优势相契合,未来也可能会引起其他一线及新一线城市效仿。

还有从业者表示,虽然方案在每项任务后标注了具体责任单位,但每项任务都可能是一个并不简单的综合工程,落实起来相当考验相关部门对行业的深度理解和参与。

“比如技术的卡点,相关单位组织协调、适当给一些支持都没问题,但具体的攻关,可能还是要靠企业自身的水平,和整个行业正反馈生态的建设。”这位从业者说。

-01-

去年,“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”方案曾在医药界引起震动。这份由国务院常务会议(国常会)审议通过,而后全国多个一线城市相继跟进、发布具体举措的方案,从研发、临床、审批,到入院、支付、投融资,全方位给予创新药支持。

而这一次,上海针对高端医疗器械的行动方案,并没有一个总领文件在先,但多了“主要目标”和“重点发展产品”板块,且强调了七项主要任务。

“是支持方案,也是‘军令状’。”一位产业观察人士评价。

具体而言,《行动方案》规定的主要目标是:到2027年,新增首次获批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超500件,新增在海外市场获批医疗器械产品超100件,培育年产值超100亿元、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2家,建设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区3个。

“不是一个容易实现的目标。”上述产业观察人士称,比起创新药产业在上海的集中,创新医疗器械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“地域中心”,上海面临着北京、江苏、广东和华中等地城市的竞争。

就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数量而言,根据药智医械数据,2023年上海市共注册253项,在长三角地区低于江苏省的558项,也低于浙江省的255项,仅为4年后自身500项目标的1/2。

而对于培育龙头企业,目前上海只有一家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的医疗器械。“和药品比,器械渐进式改良的特性决定了不容易一下产生特别大的企业。”一位上海从业者说,因此几年内再培育出2家龙头企业,企业自身转型发展和相关政策扶持都尤为重要。

另一位从业者称,比起创新药,因为工艺和数据伦理等问题,创新医疗器械在新技术的审批层面常常遇到许多挑战。因此无论是“多拿证”,还是加速企业发展,审批都是一个重要环节。

此前,上海已发布了《第二类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》和《上海市第二类医疗器械优先审批程序》等政策。

这次,《行动方案》中也特别设置了“优化审评审批服务”的重点任务,其中不仅提到要压缩审评时间,还要“支持申报国家药监局创新研究基地”,“鼓励企事业单位开展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”等。“在审批层面掌握主动权。”观察人士说。

在“重点任务”板块,《行动方案》的第一项就是“提升创新策源能级”,对此多位行业人士表示,这与上海的城市定位与发展优势相契合。依据方案中提到的,无论是底层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,还是关键材料器件和核心生产工艺开发,上海都有望借助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,在发展医疗器械上实现“弯道超车”。

实际上,2024年上海已有15款三类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,几年来首次实现数量全国第一。行业人士表示,这些年来的创新药械支持政策下,这个结果给了上海市很大的鼓舞,《行动方案》很可能也是意在将这个“第一”的成果延续下去。

-02-

去年,创新药的全链条方案发布,有其特殊背景:2015年的药政改革和其后几年的资本市场红利释放后,国内涌现大量未盈利biotech,依靠可以ipo的预期,在一级市场实现融资。

然而,2022年开始,ipo窗口缩紧,投资环境也变冷,加上对药品上市后支付天花板的预期,年轻的biotech们集体“失血”,亟需资金方面的有力支持。

因此,创新药的全链条支持方案,初衷可能是雪中送炭,为这个新生行业“输血”。比如,上海的创新药全链条方案直接规定了各环节具体的补贴费用:对临床1期、2期和3期项目分别最高支持1000万元、2000万元、3000万元,对cro海外项目最高支持2000万元等。

而这一次,上海针对高端医疗器械的行动方案,并没有提及具体补贴,但亦是在行业承压之际提出。这份压力,与亟待“输血”的创新药有所不同,而更偏重推动行业的高端化转型和中长期的能力建设,具有更长远的结构性意义。

比如,虽然没有上海创新药全链条方案中专门设立的“强化投融资支持”任务,但高端医疗器械的全链条方案,将加大产业基金支持力度的一项,放在了“构建一流产业创新生态”的重点任务中。这个构建创新生态的任务,还包括建设产业集聚区、打造功能型服务平台和加强多学科交叉专业建设等。

“更高瞻远瞩,而不是只看眼前的一砖一瓦。”从业者说。这种建设的思路,也和创新药与创新器械不同的发展阶段与成长逻辑有关:药物的创新是颠覆式的,但过程中风险也极高,在药物上市得到营收前需要大量资金输血。

而器械的创新是渐进式的,企业往往已有较为稳定的营收和净利,因此缺的不是一笔几百上千万的资金,而是去自我改良和高端化转型的决心和条件。

近年,我国医疗器械受集采、drg、反腐等影响,业绩持续承压。wind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,a股131家医疗器械企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去年下降4.29%,净利润下降17.17%。

而这已经是包括政策端和企业端在内,行业持续调整的一个结果。2023年,行业总体营业收入一度下滑逾三成,净利润下滑六成。

在压力中,高端化转型、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,进而突破医保对“旧产品”支付的限制,提高企业的总体盈利能力,越来越成为行业共识。

而上海的《行动方案》,正是在这种行业的结构性压力之下提出。方案规定了具体八项重点发展产品,包括高端医学影像产品、高端植入介入产品、高端手术系统、高端体外诊断产品、高端放射治疗产品、高端康复治疗产品、高端人工智能医疗器械、未来新型创新器械。

业内认为,无论这份方案最终的落实力度如何,都反映出医疗器械行业高端化转型的趋势,方案可能会引起其他地方效仿,成为“全链条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发展”的一个标杆。

-03-

要实现医疗器械的高端化转型,在研发和审批后,推广和应用是关键一步。以上海收入规模最大的医疗器械企业联影医疗为例,公司可能正在这关键一步上。

2024年,联影医疗的高端产品矩阵为公司贡献了近5个百分点的增长,其中超高端ct国内市占率超过20%。

但与此同时,联影2024年营业总收入103亿元,同比下降了9.73%,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36.08%。

在财报中,联影解释业绩波动的原因包括:受国内设备更新政策落地节奏对市场的影响;公司部分高端新产品的市场导入期较长,对业绩贡献尚需时间。

比起创新药,大型创新器械的“放量”不易。联影2024年研发投入占收入占比超过20%,是国产医疗器械商高端化转型的一个代表,也是在完成高端医疗设备自研体系搭建后,受创新产品“放量”速度而影响业绩的一个代表。

对于入院及支付,上海早在2022年就开始推进“新优药械”产品目录的建立,推进相关产品的入院应用、医保目录推荐、商保设计等。

2023年发布的《上海市进一步完善多元支付机制支持创新药械发展的若干措施》规定,对于创新医疗器械涉及的诊疗项目实行医保预算单列支付、在drg/dip改革中单独支付。

业内人士指出,医保预算单列支付等政策,降低了创新医疗器械入院的难度,给了医院引入创新器械的动力;在企业层面也能激励其以创新的“高端绿色通道”入院,缓解近年来集采带来的支付压力。

推动入院的政策力度还在持续。《行动方案》提出,要持续更新“新优药械”目录,公立医疗机构应于目录更新后30天内,组织入院评估、审核,支持创新医疗器械配备使用;继续医保单列支付、鼓励商保覆盖等政策。

这类推动创新器械入院和支付的举措,虽然从发布到落实,再到企业将受益反映在财报上有一定的时间差,但最终,能够给予联影这样的本地大型医疗器械商在转型道路上的关键动力。

2025年第一季度,随着国内行业政策的进一步落地,联影实现营业收入24.78亿元,同比上涨5.42%,归母扣非净利润同比上涨26.09%。“增收更增利”,反映出其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,高端化转型的成功一面。

来源:深蓝观、上观号作者:上海科技,若涉及侵权,请立刻联系删除

观众预登记 展商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