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国家大力推进医疗创新与医疗器械国产化的背景下,甘肃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王斯炯同学带领的学生团队,以 “绝处逢声” 系列新型神经监测拉钩项目实现重大技术突破。这项融合创新智慧与临床需求的成果,不仅解决了甲状腺手术中的关键难题,更在推动进口医疗器械国产化进程中展现出青春力量的独特价值。
传统手术模式下,神经监测探针与拉钩的频繁切换,既增加了操作复杂度,又提升了神经意外损伤的可能性。王斯炯团队敏锐捕捉到这一临床痛点,通过跨学科协作与数百次实验验证,成功将神经监测功能与拉钩器械创新性融合,打造出 “绝处逢声” 系列新型神经监测拉钩。
该系列产品的技术创新呈现多维度突破:在材料应用上,选用医用级聚甲醛材料,其高抗拉强度与天然润滑特性,既能保障器械在手术中的稳定耐用,又能减少对神经的摩擦压迫;制造工艺上,一次性产品采用 3D 打印技术成型,不仅实现了结构与喉返神经解剖的精准适配,更通过一次性设计彻底规避了传统器械重复使用的交叉感染风险,为手术室管理流程做了 “减法”。这种 “功能融合 + 材料革新 + 工艺升级” 的创新模式,为医疗器械研发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。
目前,该成果已获得多项国家专利申请受理,其市场应用前景被行业专家广泛看好。中国医师协会相关专家评价指出,该发明 “以学生团队的创新视角,打通了临床需求到技术转化的快速通道,不仅解决了神经监测与手术牵拉的协同难题,更推动了相关领域进口器械的国产化替代,有望使医疗成本降低 40% 以上”。这种创新实践打破了医疗器械研发的 “高门槛” 认知,证明青年科研力量在医疗技术攻坚中具备独特优势。
随着 “绝处逢声” 系列产品逐步进入临床推广阶段,其意义已超越单纯的技术创新 —— 这不仅是一款提升手术安全的医疗器械,更是青年科研工作者响应 “健康中国” 战略的具体实践。在医疗器械国产化加速推进的当下,这支学生团队用创新成果证明:当青春智慧与临床需求深度碰撞,就能在医疗技术攻坚的 “绝处” 开辟出 “逢声” 之路,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。
来源:鲁网,若涉及侵权,请立刻联系删除